精神分析全阶培训-1:什么是心理治疗

1. 学习心理治疗的目的

1)成为心理咨询师

精神分析理论学习:
精神分析理论的120讲,提供一个基础框架和原则性的指导,但具体展开还需要补充更多书本和相关理论知识。如: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实际上,在工作中很难区分基础知识、诊断与治疗,它们往往是混合在一起的。

学习目的:
最高目的: 成为心理咨询师,帮助别人。
成为心理咨询师的重要性: 作为最高远的学习目标,成为心理咨询师不仅能够帮助他人,也是个人专业成长和实现的体现。

2)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的重要性
助人前提: 了解自己是帮助他人的前提,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是否需要帮助,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由己推人: 人们常常通过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来推测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因此了解自己对于准确理解他人至关重要。
治疗师的角度: 对于心理治疗师来说,了解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是避免将个人偏见和情绪带入治疗过程的关键。
避免误解: 如果不了解自己,可能会将个人的需求和偏见投射到来访者身上,导致对来访者需求的误解和治疗的失败。
提升治疗效果: 了解自己有助于治疗师更客观地理解来访者的需求,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计划。

了解自己的内容
情感、思维和行为: 了解自己的情感反应模式、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是了解自己的重要方面。
需求和不足: 认识到自己的内在需求和不足之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自己,也更容易看到他人的需求和不足。
缺陷和偏见: 了解自己的缺陷和偏见,是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将这些个人因素带入的关键。

了解自己的方法
自我反思: 通过自我反思,回顾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分析其中的模式和规律。
专业指导: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师的指导,以获得更客观、全面的自我认识。
学习心理知识: 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人类情感、思维和行为的一般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

了解自己与帮助他人的关系深化
自助与助人: “助人者必先自助”,只有自己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
客观推论: 了解自己有助于治疗师更客观地推论来访者的需求,而不是仅仅基于来访者的表面陈述。
共同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治疗师能与来访者共同确立更贴近实际的治疗目标,提高治疗效果。

了解自己的持续性
不断深入的过程: 了解自己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反思。
时间与知识: 了解自己需要足够的时间和心理学知识的积累,这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总结
自知是一切的开始: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治疗师,自知都是一切的开始,是更好地适应社会、理解他人的基础。
助人先助己: 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这是心理治疗师必须遵循的原则。

3)了解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定义:
心理治疗是背后有理论支撑的言谈举止,旨在通过预设的目标和假设,用治疗过程来印证或验证这些目标和假设,并最后对照结果与最初目标的差距。

心理治疗与聊天的区别:
心理治疗不是随心所欲的聊天,而是有预设、有验证的过程。
聊天没有预先的框框,没有过后的盘点;心理治疗则有明确的目标和假设,并会验证结果。

心理治疗的理论支撑:
心理治疗必须背后有理论支撑,这个理论可以是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存在人本主义等。
理论支撑是心理治疗的核心,区别于普通的聊天或劝导。

心理治疗的判定标准:
心理治疗的判定主要看过程是否符合规范和原则,而不是单纯看疗效。
有效的心理治疗应遵循预设的目标和假设,并通过治疗过程来验证这些目标和假设。
心理治疗是一个专业,有其规范和原则,不在规范原则内的,不管治疗效果如何,都不能称为心理治疗。

2. 学习心理治疗的阶段

1)第一阶段

正常心理

定义: 正常心理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产生及发展调整的学科,主要探讨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发展和调整的。

内容: 包括感觉、知觉、意志、行为等心理现象,以及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变化。

重要性: 是心理学本科四年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成为心理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与医学类比: 正如医生需要了解人体的构造、生理、运作和代谢,心理工作者也需要深入了解人的心理。

学习阶段: 心理治疗的学习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正常心理,第二阶段是学习异常心理和治疗技术。本科阶段主要学习正常心理,研究生阶段则更侧重于心理治疗。

成人学习短板: 成人学习者往往热衷于治疗和诊断,但常常因缺乏基础知识而遇到困难。

学习建议: 要想成为称职的心理治疗师,需要回头去学习正常心理,尤其是那些经得起考验的教科书,如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测量学等。

学习形式: 看书、听课、听讲座、参加培训班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看书。书籍经过仔细斟酌和不断修订,内容比较规范。

注意事项: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老师讲的与书上有冲突的地方,应该听书的。如果书与书之间有冲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两位作者各自想表达的意思。

警告: 拿着半生不熟的理论去用,当遇到障碍时,需要回过来看基本理论。如果不及时回顾,会带着短板去做心理治疗,且不良习惯会越来越牢固。

要求: 学习者要有时间看书,最好要做案例。如果暂时没有案例,至少要把人家的案例当成自己的,不要站在案例的外面来评点。

2)第二阶段

异常心理

定义: 异常心理是建立在正常心理基础上的,对正常心理的例外进行研究。

重要性:
异常心理是正常心理的相对概念,没有正常就没有异常。
异常心理是心理治疗的开始,需要识别异常才能帮助纠正。

与正常心理的关系:
异常心理的学习需要扎实的正常心理学基础。
异常心理学主要是做诊断,识别出异常,即问题所在。

学习内容:
心理治疗的理论。
人格障碍的起因。
变态心理的内容。

教科书: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该书从八个方面讲解如何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做诊断。
研究内容: 研究或察觉发现识别正常心理发育的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内容仍然在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心理学基础里面。

学习形式:
看书学习理论知识。
大量实践,因为诊断和治疗都是实践性很强的,需要通过做案例来积累经验。

经验积累:
经验是无法通过教授获得的,必须通过自己去训练。
做得多不一定做得好,需要不断总结,形成经验。
从失败中学习,每次失败都是学习的机会。
比喻: 学习异常心理就像学习骑自行车,理论知识是了解自行车的构造,但要真正学会骑车,必须去实践,去摔跤,才能熟练。

3)第三阶段: 矫正异常

矫正异常概述
定义: 矫正异常即治疗阶段,主要关注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
特点: 此阶段不讲理论,而是讲如何治疗,包括如何使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识别、澄清、解释和修通。
学习方式: 更多需要实践,通过案例和督导来学习,而非单纯的讲课形式。

治疗过程:
提问与理论支撑: 如问来访者“你跟你妈的关系怎么样?”并根据回答进行深入探究,背后有理论支撑,需要走一步想三步。
识别与联想: 从来访者的回答中识别矛盾点,进行联想,如从妈妈的爱联想到与女朋友的关系。
证实与解释: 通过提问和理论来证实假设,解释来访者的行为和心理。

举例: 来访者说“妈妈很爱我”,但举的例子是“妈妈经常打我”。治疗师需要识别这其中的矛盾,联想到来访者可能是在掩饰对妈妈的恨,进而推测其与女朋友的关系中也可能存在类似的矛盾。

精神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通过精神分析的理论来假设、联想和解释来访者的问题。
通过实践来验证这些假设和解释,进而找到问题的症结。
其他疗法: 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也有其独特的思路和方法,与精神分析有异曲同工之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