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治疗
1. 心理治疗的改变内容
心理治疗的定义: 心理治疗是一种操作性定义,旨在通过专业的言谈举止改变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改变的内容: 心理治疗可以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如认知治疗、精神分析治疗),改变人的情感体验(如合理情绪疗法、情绪聚焦疗法),或者改变人的行为反应(如行为矫正)。
2. 心理治疗的理论学派
主要流派:
(1)精神分析/精神动力学:强调潜意识和童年经历的影响。
(2)行为主义:关注行为的学习和改变。
(3)认知行为学派:结合认知和行为疗法,关注思维和行为的改变。
(4)存在-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和个人潜能。
(5)家庭治疗:将家庭作为治疗单位,关注系统内的互动和关系。
3. 心理治疗的改变途径
直接学习: 通过直接经验和教育来改变行为或思维。
间接学习: 通过媒介如阅读、观察或模仿来学习新行为或思维方式。
不同途径的重要性: 不同的心理治疗流派可能侧重于直接或间接学习的不同方面。
4. 心理治疗流派众多的原因
看待人性的不同观点: 心理治疗流派的不同主要在于它们如何看待人性和人的改变方式。
哲学基础的影响: 心理治疗的根源与哲学紧密相关,不同的哲学观点导致了对人性看法的差异。
临床应用的多样性: 心理治疗在临床应用上的多样性也促进了流派的发展。
理论与技术的差异: 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技术导致了流派间的区别。
二、心理治疗学派的5大潮流
1. 心理学起源
1)心理学的两个来源
哲学: 心理学的一个来源是哲学,它使得心理学带有一定的哲学观点。
生理学: 心理学的另一个来源是生理学,它让心理学也包含了一定的生理学观点。
2)心理学的起源与冯特
冯特的贡献: 公认的心理科学的起源在于冯特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室,这一事件将哲学与心理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起源。
3)心理学看待人性的标准
如何看待人性: 如何看待人性是区分不同心理学学派的标准。
4)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
2. 精神分析
1)人的心理冲突本质
心理冲突本质:人的心理冲突本质上来源于本能冲动与现实环境、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
2)精神分析学派及其发展
精神分析学派:起源于弗洛伊德,关注人的内心冲突和潜意识。
发展:后续发展为多种心理学流派,如文化学派、关系学派等。
3)精神分析理论的三大支柱
人格理论:描述人格的结构和动力。
本能理论:阐述人的基本本能和驱动力。
潜意识理论:揭示潜意识对行为的影响。
4)弗洛伊德理论及其批评与修改
弗洛伊德理论:提出心理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和潜意识理论。
批评与修改:弗洛伊德的理论受到诸多批评,后续学者对其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5)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三次大冲击
第一次冲击:阿德勒、荣格等提出不同观点,强调社会兴趣和文化因素。
第二次冲击:文化学派,如霍尼关注微观文化,弗洛姆关注宏观文化。
第三次冲击:关系学派,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如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等。
6)精神动力学派的概述
精神动力学派:研究人的精神活动动力,认为人的行为受内在心理动力驱动。
主要分期:关注人的精神活动的动力来源,如本能、文化、社会关系等。
图示:展示了精神分析学派从弗洛伊德到后续发展的大致脉络。
框架图:直观展示了弗洛伊德理论的主要构成部分和相互关系。
批评与修改:图示展示了弗洛伊德理论受到的批评以及后续学者的修改方向。
3. 精神分析理论的深入探讨
1)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观点
核心观点:详细阐述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本能理论、潜意识等核心观点。
2)阿德勒与荣格的理论贡献
阿德勒:提出个体心理学,强调社会兴趣对行为的影响。
荣格:提出集体潜意识理论,丰富了对潜意识的理解。
3)文化学派的观点
霍尼:关注家庭等微观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
弗洛姆:关注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4)关系学派的观点
关系学派: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5)精神动力学派的应用
应用领域:精神动力学派在心理咨询、治疗等领域的应用。
实例图:展示了精神动力学派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和效果。
4. 精神分析理论的批评与反思
1)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批评
批评点:总结弗洛伊德理论受到的主要批评,如过于强调性冲动、忽视社会文化因素等。
2)后续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发展与完善:介绍后续学者如何对弗洛伊德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形成新的理论框架。
3)精神分析理论的现代意义
现代意义:讨论精神分析理论在当代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价值和影响。
意义图:展示了精神分析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和影响力。
5. 行为主义
1)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人是学习的动物,人的一切行为包括思维都是学习得来的。
内隐行为与外显行为: 行为主义将思维视为内隐行为,而外在表现出来的行为称为外显行为。
行为形成原理: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反应模式形成的,经常的刺激会导致经常的反应,最终形成反应模式。这种反应模式在遇到新领域时会泛化到未尝试过的行为上,称为行为的泛化。
2)行为形成的心理学机制
条件反射:
定义: 条件反射是一种联想机制,通过经常将两个刺激(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联系在一起,最终条件刺激也能引起与非条件刺激相同的反应。
举例: 巴甫洛夫的狗实验,铃声(条件刺激)与食物(非条件刺激)经常连在一起后,铃声单独出现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
操作条件反射:
定义: 操作条件反射是一种因果机制,通过有目的的行为来获得想要的结果。
举例: 斯金纳的老鼠实验,老鼠通过踏杆来获得食物,形成了踏杆-食物的因果联系。
3)行为主义的发展与挑战
质疑与中介因素:
行为主义很快受到质疑,因为同样的刺激在不同人身上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
后来发现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中介因素,如动机、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等。
中介因素的分类:
生理中介: 如健康状况、激素水平等。
心理中介: 如动机、人格特征、应对方式、认知等。
认知的重要性: 认知是决定人对环境反应的关键因素,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的生活质量。
4)认知在行为主义中的核心地位
认知的作用: 认知是中介因素中最重要的,它影响人格、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其他中介因素。
认知行为主义: 由于认知的重要性,行为主义后来发展出了认知行为主义,甚至认知学派,强调认知在行为形成和改变中的核心作用。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也是重要的中介因素,遇到灾难时有人嘘寒问暖与落井下石,对个人的反应有完全不同的影响。
5)行为主义的细分与发展
细分学派: 行为主义随着研究深入,细分出许多学派,如结构主义等,都是对行为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6. 存在人本主义
1)存在主义对人性的看法
人的存在是主观的: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主观的存在,每个人对世界的感知决定了其个人的世界。
自我意识: 人是一种知觉,是一种自我的意识。这种自我的意识让人感知自己是谁,世界是什么。
2)人本主义对人性的看法: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 人本主义强调自我价值,即个人终身都在追求自我实现,通过实现自我价值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自我实现的目标: 每个人的自我实现目标不同,因此自我价值也不同。人的一生都在证明自己的价值,至死方休。
3)存在人本主义的主要思想
结合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 存在人本主义结合了存在主义的自我意识和人本主义的自我价值观念,认为人应该通过自我实现来体现自我价值。
人生如剧: 生活如同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每个人的价值体现都在这个过程中展现。
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无论条件多么恶劣,人都应该追求自我实现,这是存在人本主义的核心思想。
4)存在人本主义的实例解析
植物的自我实现: 如沙漠中的草,在恶劣的环境下,通过适应环境来完成生根、开花、发芽的自我实现过程。
动物的自我实现: 动物也会通过适应环境、繁衍后代等方式来实现自我价值,如南极的企鹅在极端环境下孵蛋、抚养后代。
人类的自我实现: 人类同样如此,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应坚持自我实现,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来激励自己应对挑战。
启示: 动植物尚且如此,人类更应坚信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的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考验。
7. 家庭治疗
1)家庭治疗概述
定义: 家庭治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流派,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但有一个系统的观点。它认为此前的心理治疗都是个体心理治疗,都有缺陷,因为任何一个个体都是系统中的人。
核心观点: 系统观,即把整个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而不是只关注个体。
2)先症者概念
定义: 先症者是一个遗传学的概念,指的是家里面的基因是代代相传的,到某个孩子身上表现出病症或特征,这个孩子就是先症者。
意义: 先症者不仅代表了个人的问题,也反映了整个家族的问题。家庭治疗引用此观点,认为来访者(如孩子)的问题可能是家庭矛盾的体现。
3)家庭治疗与个别治疗区别
家庭治疗: 把整个家庭作为来访者,关注家庭系统中的问题。
个别治疗: 只关注单个来访者的问题,即使父母都在场,如果只针对孩子进行治疗,也属于个别治疗。
区别关键: 是否将整个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和干预。
4)系统观在家庭治疗中的重要性
核心: 系统观是家庭治疗的核心,它强调从系统的角度去看待人,把人作为先症者,把整个系统作为一个有问题的来访者。
意义: 通过纠正系统,可以改变先症者的行为或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
5)案例分析:学校中的小动作
背景: 孩子在学校经常做小动作,老师批评、留校均无效,后叫家长,仍无效,最后寻求心理咨询。
系统分析:
孩子在教室中的位置: 孩子期望得到老师的平等对待,但老师可能因某些原因(如孩子聪明、已懂课程内容)而忽视他,导致孩子通过做小动作来寻求存在感。
老师的反应: 老师的忽视和批评进一步强化了孩子做小动作的行为,因为孩子发现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获得老师的注意。
纠正方法: 不应大张旗鼓地让孩子吸引注意,而应在他不做小动作时给予关注,让他感受到平等和存在感。同时,改变教室的系统,如平均提问,让孩子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6)案例分析:家庭中的逃学行为
背景: 父母关系紧张,整天吵架,孩子感觉不到存在感,学习动力下降,最后逃学。
系统分析:
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 孩子需要父母的存在感和关心,但父母因吵架而忽视孩子,导致孩子通过逃学来寻求父母的统一和关心。
父母的反应: 父母在孩子逃学后才意识到问题,暂时放下争吵,共同关注孩子,但孩子发现只有逃学才能让父母统一,因此持续逃学。
纠正方法: 父母应改善关系,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和关心。同时,改变家庭系统,如共同制定家庭规则,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增强他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总结: 在系统中看待人,就知道他为了使得系统持续运转,会采取一些行为(如做小动作、逃学)来寻求平衡或存在感。改变系统,才能改变先症者的行为。
8. 文化学派
1)文化学派的基本观点
文化视角: 每一个来访者都是一种文化,心理治疗理论必须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实现。
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不仅指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更包括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域、性别、年龄、职业等带来的意识层面差异。
结合文化: 心理治疗的学派必须结合相应的文化,才能对个体进行有效的治疗。
2)文化对心理治疗的影响
理解差异: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同一心理治疗理论的理解和实施都会有所不同。
实施差异: 东方农耕文化与西方游牧文化对心理治疗的理解和实施显然不同,需量体裁衣。
结合文化考虑: 心理治疗的实施应结合文化来考虑,针对每一个个体进行个性化的治疗,而非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