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归途:《希伯来书》第13章有感

像他其他的书信一样,使徒保罗没有停留在道理上,在最后总是给予实践性的劝告。他很熟悉他的听众。他们受到假教师的迷惑,受到世俗淫乱和金钱的诱惑,有的遭到逼迫。 然而,“我们可以放胆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因为,“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第6,8节)耶稣不改变。 祂“昨日”“道成肉身”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所做的,“今日”在天上至圣所里正为我们做着的,都要在祂复临之时达到顶点,那时,祂要带领祂的子民来到“锡安山”,将来的城,天上的新耶路撒冷。天父上帝要与他们同住,一直到永远,而祂仍是一样的。 “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第14节) “我们正在归途中。那爱我们甚至为我们而死的主,已为我们造好了一座城。新耶路撒冷便是我们安居之所。在上帝的城中必不会有忧伤和痛苦的叹息;绝望的悲鸣和失恋的哀歌,永不会再入我们耳中。……凡已将生命藏在基督里的人,凡曾在世上为真道打过那美好之仗的人,必在上帝的国中发出救赎者的光辉。”(《教会证言》卷九,第287-288页) “所以你们不可丢弃勇敢的心;存这样的心必得大赏赐。你们必须忍耐,使你们行完了上帝的旨意,就可以得着所应许的,因为还有一点点时候,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来10:35-37)

Continue Reading走在归途:《希伯来书》第13章有感

全力奔跑,一直到底:《希伯来书》第12章有感

知道何为信,我们恐怕不免要看看别人、问问自己:有信心吗? 使徒保罗用当时盛行的古希腊运动竞赛来打比方。那些信心的英雄们已经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胜利,现在该我们上场了。 他们如同运动场上的“见证人”,在四围看台上注视着我们,要见证我们的赛程。他们曾有的胜利激励着我们,使我们要尽一切努力来赢得这场注定要参加并且非赢不可的比赛。 为此,一切障碍和困难都要克服,一切的缠累都要脱掉,定睛朝向目标,不看别人,也不看自己,只知道全力奔跑,一直到底。 “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基督已全然得胜,就保证了我们这些信靠祂的人,“因着信”而获得恩典和力量,至终必然得胜,如同那些信心的勇士们一样。 为此,生活中经历些磨难,就好比是艰苦的训练,是上帝如慈父如教练般的严格要求和打磨,使我们学到应学的功课。 因此,不要半途而废!不要放弃!“要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跑向“锡安山,永生上帝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和历代得胜的圣徒,在为你欢呼胜利。 更有我们“新约的中保耶稣”——一切美好中最美好的,“他,……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上帝宝座的右边。”祂要为我们颁奖,给我们带上冠冕。 “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彼前1:6)

Continue Reading全力奔跑,一直到底:《希伯来书》第12章有感

谱写自己的信心篇章:《希伯来书》第11章有感

基督之超越性,以及那以祂为中心的宽广全备有效的救赎计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光明的前景——更美好的盼望、更美好的家乡以及永远的生命。人们对此的回应无非有两种:接受或不接受。甚至,那些愿意接受之人,也有丧失信心离祂而去的危险(来10:38-39)。因此,保罗紧接着论述信心的重要。 何为信? 圣经中唯一可以算是给“信”下的定义,就是本章第1节的18个字: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对这句话的理解常常有些困难,正因为它不是理论上的,而是经验上的。 保罗说“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第2节),正是经验之谈。为此,他列举了十几位以色列人最熟悉的先祖,还有无法一一数点的无名的信心英雄。 叙述可概括为三部分: 1、第1-16节:以亚伯、以诺、挪亚、亚伯拉罕等为例,他们诠释了“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 “实底”,该词希腊原文是证明一个人对自己财产的所有权的法律文书。因此,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信就是我们所盼望的天上产业的所有权证书。”我们“因着信”视自己已经拥有了所应许给我们的产业。 “这些人……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 2、第17-38节:每一个信心的例子都表明行为是信心的结果。“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2:17)。 “信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就是对上帝必然实现其应许的确信和把握。握住上帝的应许,非到上天垂听而决不放松,这样的信心必会造就虔敬英勇的行为。“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9:23)。 3、第39-40节:上帝要我们与这些信心的伟人同得产业。我们今日也要“因着信”谱写自己的信心篇章。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因为到上帝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上帝,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第6节)

Continue Reading谱写自己的信心篇章:《希伯来书》第11章有感

因信得生:《希伯来书》第10章有感

《希伯来书》是写给信基督的人,而不是不信的人。使徒保罗看到有些信主的犹太人对自己的得救没有把握和确信,还要去寻求旧制度下的仪文和规条。 保罗向这样的人指出基督在各方面的无比超越性。藉着祂,无需任何人作为媒介,也无需献上祭牲和礼物,我们就可以完全进到天父面前。 保罗呼吁道:“当存着诫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上帝面前。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第22,23节) 是否把握住上帝的应许和得救的保证,和我们的信心有关联。 “为什么这么多人感到自己漂泊不定,如同孤儿呢?因为他们没有培养信心,领受主耶稣承担罪孽的宝贵保证。耶稣取了人性,成为与我们相似的人,要使我们得着永远的平安和保证。我们在天上有一位中保。凡接受祂为个人救主的人,就绝不会被撇下为孤儿而担负自己罪孽的咒诅。”(《上帝的儿女》第287页) “只是义人必因信得生。”(第38节)

Continue Reading因信得生:《希伯来书》第10章有感

大失望之后的平安: 《希伯来书》第9章有感

1844年10月22日,威廉·米勒耳(William Miller)和随从他的人,殷切望天,等待着主耶稣于这一天复临。 这一群兴起轰轰烈烈复临运动的人,放弃了一切,全心热爱耶稣,热切期待着与主相见。当然,他们不可避免地失望了。其中一位叫爱德生(Hiram Edson)的,在许多年后写道,“我们有信心地期待亲眼见到耶稣基督,以及与祂同在一起的众圣天使”,然而“我从未经验过的悲哀情绪压倒了我们…我们哭了又哭,直到黎明。”(《爱德生手稿》) “到二千三百日,圣所就必洁净。”(但以理书8:14) 这一句话是19世纪初叶复临运动的基石。根据预言的计算,这个日子将在1844年秋天应验。那时,复临运动的信徒与一般教会抱有同样的见解,以为这个地球或其上的某部分是圣所。所以,他们认为“圣所就必洁净”指的是基督复临时用火来洁净全地。由此,他们得出结论说,基督要在1844年秋天复临。 预言中的二千三百日的终点的确是在1844年,他们错在对“圣所”的理解上。 地上圣所只是一个“表样”,是“影儿”,是“照着天上样式作的”(第23节),它是天上真圣所的副本。 天上的圣所,就是上帝宝座之所在。如诗篇中写道:“耶和华在他的圣殿里;耶和华的宝座在天上;他的慧眼察看世人。”(诗11:4)还有一处,说:“我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祂的衣裳垂下,遮满圣殿。”(赛6:1) 我们的大祭司耶稣基督就在那里,“如今为我们显在上帝面前”(第24节),进行祂为人类所作的最后服务——“洁净圣所”即查案审判的工作,为一切显明为配蒙救恩的人赎罪。(《善恶之争》第25章) “将来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显现,并与罪无关,乃是为拯救他们。”(第28节) “不要让你的思想专注你自己,要思想主耶稣,祂乃在祂的圣所中,不是在荒凉而宏大之境地,而是有千千万万的使者围绕着祂,并等待遵行他们主人的命令,祂嘱咐他们往那信靠上帝最微弱的圣徒那里,为他们服务,不论他们的地位或高或低,或是富足或贫穷,都准备同样地帮助他们。”(《善恶之争》第章) 撒迦利亚的美妙预言曾论到基督为人类作中保的工作,说“那名称为大卫苗裔的”“祂要建造耶和华的殿,并担负尊荣,坐在(父的)位上,掌王权;又必在位上作祭司,使两职之间筹定和平”(亚6:13)。{GC 415.3} “愿耶和华赐福给你,保护你。愿耶和华使他的脸光照你,赐恩给你。愿耶和华向你仰脸,赐你平安。”(民6:24-26)

Continue Reading大失望之后的平安: 《希伯来书》第9章有感

盟约:《希伯来书》第8章有感

“我们所讲的事,其中第一要紧的,就是我们有这样的大祭司,已经坐在天上至大者宝座的右边”(第1节)。 使徒保罗对前几章所论述的耶稣基督的祭司职份做了这样一个总结。 此后,在第8-10章转到“约”和圣所的主题上。 “约”是指什么? 现代的人们也借着严肃地订立契约或盟约,如合同、字据等,来界定彼此间的关系。 上帝与我们立约,是重新建立我们与祂和好之关系的一种方法。 圣经中有两种约,“旧约”和“新约”。圣经又称为《新旧约全书》。 “旧约”,是上帝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西乃山所立的(第9节),也叫“前约”,因为发生在基督受死之前。 “旧约”的条件乃是顺从律法者得生。“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着”(结20:11;利18:5)。“不坚守遵行这律法言语的,必受咒诅”(申27:26)。 “那前约若没有瑕疵,就无处寻求后约了。”(第7节) 瑕疵不在于约本身,而在于以色列百姓的误用。他们不明白自己内心的罪恶,也不知道没有基督就不可能遵守上帝的律法。他们以为靠自己能守律法。于是,以色列选民必然失败了。 主说:“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第8节)。这“新约”是比“旧约”“更美之约”。 “新约”其实本在“旧约”之前,它是上帝在伊甸园向亚当订立的(创3:15),后来又向亚伯拉罕重申(创17章),但是直到耶稣受死才生效,所以被称为“后约”。这约是凭“更美之应许”立的,——这应许包括赦罪,上帝的恩典更新人心,并使之与上帝律法的原则相符(第10节)。 由此看来,“新约”和“旧约”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就是完全的顺从。旧约圣经时代的人要凭着信心,藉着圣所中的献祭和仪文制度仰望那将要来的救主耶稣基督的功劳,而获得新约之福。因此,当基督在十字架上流出宝血使“新约”得到坚立之时,献祭和仪文的旧制度也就作废了(第13节)。 “如今耶稣所得的职任是更美的,正如他作更美之约的中保;这约原是凭更美之应许立的。”(第6节) 在我们面前,“耶稣更美好”这个伟大主题又一次出现了。 一个又新又更美好的约,一位又新又更美好的大祭司,不是在人间而是在天上的真圣所中任职,祂在立约的双方之间作中间人(中保),向我们保证上帝的信实守约,并为我们这摇摆不定常常失信的一方代求,帮助我们又坚固又牢靠地站立在永恒之约上。

Continue Reading盟约:《希伯来书》第8章有感

仍有希望:《希伯来书》第6章有感

一个人有没有可能超出上帝的恩典之外?有没有什么人是上帝不能赦免的?有的,本章说这是可能的。 不能像长不大的孩子总要喝奶一样,而要学会吃干粮——成年人的食物,也就是说,我们要在福音真道上有长进。 没有什么罪是上帝不能赦免的,“他儿子耶稣的血洗净我们一切的罪”(约一1:7)。 但是,如果持续抗拒上帝的呼召和圣灵的恳劝,心地刚硬,直到不再回应上帝的呼唤,不再懊悔,不为罪感到悲哀,也不希望转离罪恶,良心也不自责,如此得罪圣灵的人就使自己无法恢复与主的关系了。 感谢主,读保罗这封信的不是这样的人,尚知道自己软弱的,也不是这样的人。 如果一个人为罪懊悔,真心希望行义,他就可以确信自己仍有希望。 我们凭信心穿过天地相隔的幔子而看见那看不见的事物,进到上帝临格的所在,在那里,有我们的大祭司耶稣基督在上帝面前为我们代求。 “耶稣并不否认他们有罪,但祂却指出他们的忏悔与信心,并为他们祈求赦免,在天父和众天使面前举起祂受伤的双手,说道:我按名认识他们。我已将他们铭刻在我的掌上。”(《善恶之争》第28章) 藉着上帝的应许和祂的誓言“这两件不更改的事,上帝决不能说谎,好叫我们这逃往避难所、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励。”(第18节) 悔改和信靠列在福音基本原则的前面。如果一个人彻底悔改,转离过去的生活,放弃死行,信靠上帝,他就有了稳固的根基,在苦难的日子来到时不至失败。 福音的基本原则,希望并相信他们已经充分明白。他说离开这些基本原则,意思就象一个孩子随着学业的进步而离开初级课本一样。但实际上没有一个孩子,甚至连聪明的科学家会抛弃字母表。他总会使用26个字母。这些基本的原则也是如此,不应抛弃,而应作为建造的基础。作者说的是从初级真理进到更深的真理。

Continue Reading仍有希望:《希伯来书》第6章有感

一位可靠的帮助者:《希伯来书》第5章有感

第1章说明基督与父上帝的关系;第2章说明祂与人类的关系;祂比摩西更高贵(第3章);祂比大祭司亚伦更高超(第5章)。 祭司的资格和职任是:他们都是人,都是被上帝选召,为人赎罪代求。 基督远比亚伦高超,乃是在于:祂是上帝的誓言所承诺的永远的祭司;祂是上帝的儿子;祂不曾犯罪。 耶稣是独特的中保,因为宇宙间没有其他生灵,是人也是上帝。这样的属性,使祂成为天与地之间最完美的桥梁。 这位大祭司永远与我们同在。祂一天又一天地服事着我们,直到祂再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我在天庭有一位朋友,祂是君王,又是我的祭司和中保,祂能体恤我的软弱。 “在我们一切的考验中,我们有一位可靠的帮助者。……我们的肉眼虽然不能看见祂,但信心的耳朵仍能听见祂的声音说:不要怕,因为我与你同在。……你们的忧伤,我已忍受,你们的挣扎,我已经过,你们的试探,我已遭遇。我知道你们所流的眼泪,因为我也哭过。你们心中难以告人的隐痛,我都知道。你们不要以为自己是孤苦伶仃,被人撇弃的。你们的痛苦虽然不能得到任何世人的同情,你只要仰望我,就必得生。”(《历代愿望》第52章) 祂“为凡顺从他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第9节)。

Continue Reading一位可靠的帮助者:《希伯来书》第5章有感

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希伯来书》第4章有感

在第3章和第4章中,突出两个词:“安息”(出现10次)和“今日”(出现5次)。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保罗引用的《诗篇》第95篇,又被称为“今日篇 ”。犹太人在每个星期五晚上迎接安息日的聚会时,按照古老传统集体朗读这一篇。诗人大卫藉此勉励百姓,每每读到“今日”,能体会到“安息日”放下一切劳碌的身心安宁,并经历永恒“安息”的预尝。只要他们忠于上帝,这“安息”就为他们永远存留。 但是,他们“因为不信”“不能进入安息”(来3:19)。 既然“那先前听见福音的,因为不信从,不得进去。”所以,保罗的结论是:“有必进安息的人”(第6节)。选民的失败并不会使上帝起初的计划失效。 因此,保罗热情地呼吁“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第11节)。 当我们“思想”耶稣(来3:1),听祂的话(来3:7,15;4:7),运用对祂的信心(来4:2,3),停止靠自己赚取救恩的努力(第10节),“持定所承认的道”(第14节),就近施恩的宝座(第16节)时,我们就进入了上帝的“安息”。 “这样看来,必有安息为上帝的子民存留。”(第9节) 注:本章第9节 “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上帝的子民存留。” There remaineth therefore a rest to the people of God.(KJV) 此句的原文无“另”字。英、法、德等译文均无“另”字。只有中文译本加了这个“另”字,有人误用来支持“星期日”。 1905年施约瑟翻译的浅文理中文《新约》版本,译为:“由是观之,必尚有安息为上帝之民存留。” “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第16节)。阿们! 不过他们必须先凭着信心进入祂属灵的“安息”,让心灵摆脱罪恶和靠自己得救的努力。 因此遵守第七日的安息日不仅证明我们相信上帝是万有的创造主,也证明我们相信祂能改变人的生命,使人进入祂原先就打算让地球的居民享受的永恒的“安息”。 我们遵守每周的第七日为安息日,证明我们相信真神为万有的创造主,并且是这种信心看得见的表达。 它也证明我们愿意在生活上与祂对这个世界的伟大永恒旨意——表现在世界和其上人类的创造中——以及祂对我们个人的旨意相和谐。 见出20:8;结20:12,20;赛58:13注释。上帝对这个世界原来的旨意——祂的“安息”——并没有改变。 第七日的安息日,就是祂所设立作为创造的纪念,使人想起祂创造世界旨意的“安息”的日子,也没有改变。 所以安息日既证明上帝创造的能力,也证明祂使人成圣的能力。遵守安息日就是承认相信祂创造,再造或使个人生活成圣的能力。

Continue Reading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希伯来书》第4章有感

趁着还有今日:《希伯来书》第3章有感

“来啊,我们要屈身敬拜,在造我们的耶和华面前跪下。因为他是我们的上帝;我们是他草场的羊,是他手下的民。惟愿你们今天听他的话”(诗95:6-7)。 本章保罗引用了诗篇第95篇中的话。这首诗分为两段:邀请同来敬拜主(第1-7a节);呼吁转离的人(第7b-11节)。 《希伯来书》,顾名思义,是保罗写给自己的同胞——希伯来民族——以色列人的。 《希伯来书》向那些在困境中灰心、在等待中颓丧的犹太裔基督徒指出,耶稣基督比他们所尊重的先知摩西更崇高、更配得尊荣,鼓励他们保持信心,千万不要像古时悖逆的祖先们那样倒毙在旷野,最终不得进入迦南美地。“他们不能进入……,是因为不信的缘故”(第19节)。 在哪个时代,哪个基督徒不曾面临同样的危险呢? 藉着《希伯来书》,有一道信息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放弃!越是临近“迦南美地”,越要信心坚定。万不可随波逐流,“随流飘去”(来2:1)。 “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第13节) “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第14节)阿们!

Continue Reading趁着还有今日:《希伯来书》第3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