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奋之歌:《诗篇》第27篇有感

“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还怕谁呢?”(第1节)答案是:没有人,没有任何事能使我们害怕!然而,现实中,却常常有很多事让我们担忧惧怕。 大卫在逃亡中,遭遇了很多令人灰心丧胆的事,比如:仇敌(第2节),军兵(第3节),遭遇患难(第5节),妄作见证的,口吐凶言的(第12节)等等,他为什么不害怕呢? 1. 大卫对上帝绝对地信赖;(第1-6节) 2. 他向上帝呼求帮助;(第7-12节) 3. 刚强勇敢,忍耐等候。(第13-14节) 这是一首在危难中对上帝绝对信赖的“振奋之歌”。 “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迫吗?是饥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罗8:35,37)阿们!

Continue Reading振奋之歌:《诗篇》第27篇有感

言语的力量:《雅各书》第3章有感

“我的弟兄们,不要多人作师傅,因为晓得我们要受更重的判断。”(第1节) 作教师作师傅的虽在众人中拥有更高的声望,但不代表着他们比其他人有更高的标准,实际上,他们要受到比其他人更严格的评判,尤其在他们的言语上。 雅各讲了三个比喻,说明话语所产生的或善或恶的巨大力量。一个嚼环和缰绳足以调动一匹烈马,一个舵足以转动一艘船,一点火花能点燃整座森林。 那么,我们会不会因此有些诚惶诚恐、噤若寒蝉——还是不要去传讲吧? 雅各紧接着又讲了三个比喻——泉源、无花果树和葡萄树,说明水质取决于它的来源,树根决定了它的果子。 一个人所结的果子是显明他的本性。 信主之人的言语行为必是与他们重生的本性相和谐。一颗有圣灵居住的心,愿意谦卑地顺服主,靠主的帮助,就能制服思想,而思想控制了舌头。 “原来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第2节)阿们!

Continue Reading言语的力量:《雅各书》第3章有感

在试炼中发展:《诗篇》第26篇有感

诗人请求上帝从三方面监察他:细查他的行为,试验他的意念,敖炼他的心肠。(第2节) “主凭祂自己的美意将人置于某种境地,以便祂能试验他们的道德力,显露他们行为的动机,使他们可以加强自己所有正直之处,并弃绝凡不正当之点。……祂为玉成这事往往准许患难的烈火攻击他们,使他们得以炼净。…… “基督徒的品格并不是因脱离试炼,而是在试炼中培植发展的。受挫折和反对导使基督的门徒更加警醒,更加恳切祈求那位大能的帮助者。靠着上帝的恩典而忍受强烈的试炼就可以发展忍耐、警戒、刚毅等美德,并令人深切恒久地信靠上帝。”(《使徒行述》第389页) “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雅各书1:12)阿们!

Continue Reading在试炼中发展:《诗篇》第26篇有感

一个人可以产生莫大的力量:《雅各书》第2章有感

“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吗?”(第14节) 希腊原文的语气更强烈:“那样的信心是不可能救他的,你说有可能吗?” 雅各用忽视穷人的需要为例说明,当我们知道了一个需要而不理会它时,我们便错过了一个行使信心的机会。这样,我们的信心就会减弱。雅各的描述更令人震惊:信心已经死了。因为“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如果它还活着,那么行为上就会表现出来。 当然,需求是无止境的,而我们也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求。不过,有一个原则,就是“一个人能产生莫大的力量”,我们为耶稣的手和脚,我们可以在一个时间帮助一个人,即逐一地帮助人们。事实上,这也是耶稣经常做的。(圣经注释) 如果没有行为的表现,而用另一个方法来“证明”一个人信心的真伪,就是只透过正统派的观念,对不对呢?如果我只持守着纯正的教义,那么我必定是有信心的,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鬼魔也有相同的信。他们曾生活在天上,他们完全相信有上帝,相信上帝话语的真实,相信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然而,他们却成了积极炮制和利用各种假道理和谎言来迷惑我们的恶魔。这种信既不能救他们,当然也不能救我们。 “我们的信心应产生许多善行;因为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信仰的基础》第109页) 使徒保罗从不反对好行为。他所反对的,是以行为当成得救的一种手段(加2:16)。 “如果一个人无论用何种形式的好行为,是不可能赚得救恩,那必然就是完完全全的恩典;因为人接受和相信耶稣,作为罪人去接受这恩典,这就是完完全全白白赐下的。称义是因着信没有可辩驳的余地。堕落的人类凭自己的好行为永不能为自己获得永生,只要这个结论一确立,所有的争论就都解决了。”(《信心与行为》原文第20页)。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2:9)

Continue Reading一个人可以产生莫大的力量:《雅各书》第2章有感

我们思维的惯常状态:《诗篇》第25篇有感

这是一篇祷告词,表达的主要主题是上帝引导并教诲那些有谦卑受教之心的人。 本诗呈现了一种与上帝真实交往的范例。大卫真挚,坦诚,满怀着爱和信任,向上帝倾吐心声。他思念上帝的慈爱,赞美祂的怜悯和恩惠;他祈求上帝赦免罪愆过犯;并呼求祂引导正确的道路。 作为一位王,大卫被臣民拥戴,但他却感到孤单;他有着破碎的心灵和流泪感伤的情绪;他回顾光荣的景况,也回顾自己犯罪的情形;然而他始终转向上帝,信靠祂,来继续自己生命的航程。 当孤单痛苦的时候,我们的眼光是朝向自己,还是朝向上帝?有一个最好的建议,就是使仰望主的慈爱成为我们思维的惯常状态。 “主耶和华啊,我的眼目仰望你;我投靠你,求你不要将我撇得孤苦!”(诗141:8)阿们!

Continue Reading我们思维的惯常状态:《诗篇》第25篇有感

实实在在行出来:《雅各书》第1章有感

“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约15:14) 主耶稣在地上的生活时,祂的兄弟们在很长的时间里并不相信祂,十字架下也没有他们的身影。主复活后,向许多人显现,也个别地向雅各显现(林前15:7),这给了雅各很大的冲击,他悔改成为一名忠实的跟随者,后来成了教会具有影响力的领袖之一。 “雅各被大家称为‘义人’,他不喝淡酒浓酒,……常常独自进圣殿,跪在那里求主赦免百姓,所以他的双膝变得象骆驼膝盖那么硬。”(赫格西普斯《论文集》公元180年)根据传统的说法,他被人带到殿顶点。当他拒绝否认基督,坚持对耶稣的信仰时,就被人扔下来,并用石头砸,用漂洗工的棍子打死。(圣经注释)雅各有机会观察到耶稣在儿时、少年以至成人的各个成长阶段,得到第一手的亲身经历。因此,“耶稣无处不在的影响力,贯穿着雅各的整个教导。”(大卫斯《雅各的书信》第50页)。 本章的内容,主要有: 试炼与成熟(第2-18节); 智慧、祈祷与信心(第5-8节); 贫穷与财富(第9-11节); 试炼与试探(第12-18节); 真信仰与行为(第19-27节)。 “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第25节)阿们! 雅各特别视孤儿和寡妇为最需要我们去爱和关怀的一群。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把我们的资源投资在那些不能给社会任何回馈的一群人身上是说不过去的。但是从上帝的角度来看,正是我们如何对待那些被世人抛弃和排斥的人,可揭露我们是否是基督的真门徒:也许是把钱借给那些没有能力归还的人,或者是邀请那些不能给我们回报的人到家里或餐馆吃饭,又或者是为那些恶待我们的人祝福和祷告(路6:35;14:12-14;太5:44)。 他高举唯一的“义者”耶稣,我们在基督耶稣里被重新塑造,为要叫我们效学祂去行善(弗2:10)。

Continue Reading实实在在行出来:《雅各书》第1章有感

清心的人有福了:《诗篇》第24篇有感

诗人大卫眼中的上帝是创造一切拥有一切的主,是有力有能的一位,是万王之王。 那么,谁能与这样的上帝在一起呢?回答是手洁心清,不虚伪,不诡诈的人。作天国公民的基本要求就是圣洁。主耶稣说:“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8) 但是,可以说,从本性上我们没有人是完全清洁的,都倾向于骄傲自私和虚伪。 雅各的例子给我们以鼓舞。欺骗父兄的他,满心悔恨伤痛,哭泣恳求,除非确知他的罪已蒙赦免,否则就“不容你去”,他用发抖的手紧紧握住上帝的应许,而无穷慈爱的主总不忍拒绝罪人的恳求。雅各成了彻底的得胜者,从此改名为以色列,作为他已蒙赦罪的凭据。(创32章) 今天,愿我们都成为“寻求你面的雅各”,拥有雅各“与主角力”的经验,这样的人“必蒙耶和华赐福,又蒙救他的上帝使他成义”(第5节)。主就将清洁的心、洁净的手赐给我们,使我们能进入那永久的门户。 “喜爱清心的人,因他嘴上的恩言,王必与他为友。”(箴22:11) 阿们!

Continue Reading清心的人有福了:《诗篇》第24篇有感

牧者之歌:《诗篇》第23篇有感

在诗篇中,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可能就是本篇了,它又被称作“牧者之歌”。大卫以他早年作牧人的经验,用牧羊人看顾羊群比喻上帝无微不至地看顾我们。 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至少可以确认以下三点: 1.我们没有什么需要是主不能满足的。“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第1节) 2.我们没有什么境遇是主没有经历过的,无论顺境逆境都有祂的陪伴。(第4节) 3.上帝的恩惠与慈爱是确信无疑的,我们跟从祂,祂就会带领我们到达今世旅程的终点,在天国永远与祂同住。(第6节) “在一切考验中,我们有一位永不失败的帮助者。……我们肉眼虽不能看见他,但信心的耳朵,仍能听见他的声音说:‘你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同在。’……你们的忧伤我已忍受,你们的挣扎我已经历,你们的试探我已遭遇。我知道你们所流的眼泪,因为我也曾哭过。你们心中难以告人的隐痛,我都知道。你们不要以为自己是孤苦伶仃,被人撇弃的,你们的痛苦虽不能得到世人的同情,但你若仰望我,就必存活。”(《历代愿望》第52章) “大山可以挪开,小山可以迁移,但我的慈爱必不离开你,我平安的约也不迁移。这是怜恤你的耶和华说的。”(赛54:10)阿们!

Continue Reading牧者之歌:《诗篇》第23篇有感

弥赛亚之歌:《诗篇》第22篇有感

本诗被称为弥赛亚之歌,它准确地预言了无罪的上帝圣子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难时的痛苦。我们不妨列举一下: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第1节)当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担当全人类的罪时,黑暗笼罩着祂沉郁的心灵,祂感到罪使祂与上帝分离,以致发出绝望的呼喊(马太福音27:46)。 “耶和华可以救他吧!耶和华既喜悦他,可以搭救他吧”(第8节)犹太的祭司长文士并长老如此嘲笑那挂在十字架上的主耶稣(太27:43)。 “我如水被倒出来;我的骨头都脱了节;我心在我里面如蜡熔化。”(第14节)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承受着肉体和心灵双重的极度痛苦。 “犬类围着我,恶党环绕我;他们扎了我的手,我的脚。”(第16节)主耶稣的手脚被钉穿(约19:18;20:25-27)。 “他们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第18节)钉主的罗马兵丁分了祂的外衣,因为里衣是上下一片织的,没有缝儿,就没有被撒开,靠拈阄决定归属(约19:23-24)。 接下来,第22-31节立即是戏剧性的反转,变为胜利之歌。“地的四极都要想念耶和华,并且归顺他;列国的万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第27节)同样,耶稣基督用临终的最后一口气喊了声:“成了!”(约19:30) 表明这场战斗打赢了。撒但被击败了,他的国度必要灭亡。 《历代愿望》第78章论到基督的苦难时说:“那无瑕无疵的上帝的儿子,……所受的这一切痛苦,……以及心中充满的说不出的悲惨是在向每一个人说明:上帝的儿子愿意背负罪恶的重担,乃是为你!” “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加6:14)阿们!

Continue Reading弥赛亚之歌:《诗篇》第22篇有感

献上感恩:《诗篇》第21篇有感

诗篇20篇和21篇在一起构成了一次完整的请求与回答、祷告及应允。在战争之前,百姓恳切地祷告;胜利之后,百姓向上帝献上感恩和颂赞。 这对我们的意义在于,当我们的祷告得蒙垂听,祈求得到应允之后,我们的事情还没有完结,还要“回来”专门为此向上帝献上具体的感恩和赞美。 圣经记载着有一次主耶稣医治了十个麻风病人,却只有一个撒玛利亚人“回来大声归荣耀与上帝,又俯伏在耶稣脚前感谢他。”主耶稣说:“洁净了的不是十个人吗?那九个在哪里呢?”(路17:15-17)这里证明,上帝是在意那些从祂手中领受福气之人的感恩的。那些忘记感谢上帝为他所做之事的人,是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因为他们要把上帝也一起忘掉了。“他们虽然知道上帝,却不当作上帝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罗1:21) 本诗可分为三部分:为王和战争的胜利而向上帝谢恩(1-7节);确信将来完全彻底地得胜仇敌(8-12节);最后的赞美,普世的赞美,单单归给我们的天父上帝(第13节)。 “凡事要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常常感谢父上帝。”(弗5:20)阿们!

Continue Reading献上感恩:《诗篇》第21篇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