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黄金钥匙就在那被刺穿的手中:《诗篇》简介

《诗篇》简介 《诗篇》这卷书,也称为诗篇歌集,原意是“用乐器陪伴唱歌”。 诗篇是几个诗人的灵感性作品,可能是由以斯拉、尼希米来搜集整理集合而成,一共150篇,大卫的作品占了73篇。希伯来语诗歌的特点是平行比拟结构。 《诗篇》反映的几乎是有限的人生所可能经受的所有经历,它实实在在地表达了每一个人的情感。无庸置疑,多少世纪以来,诗篇歌集都是私人祈祷和公众崇拜的宝贵材料。 贯穿着整个诗篇的主题就是颂扬上帝,在诗篇里我们也可以预先看到救主的神圣的影子(有关基督的预言),所以,“诗篇歌集的黄金钥匙就在那被刺穿的手中。”

Continue Reading诗歌的黄金钥匙就在那被刺穿的手中:《诗篇》简介

千年如一瞬:《彼得后书》第3章有感

6104《彼得后书》第3章有感: 使徒彼得受圣灵的感动,从各世代一直展望到基督复临之前世界所呈现的情形,“在末世必有好讥诮的人,随从自己的私欲出来讥诮说:主要降临的应许在哪里呢?” 彼得向讥诮者指出两点:1.古时,洪水灭世;2.将来,地球被火焚烧。 “水与火都是上帝贮备在地球内部的武器。在那里所隐藏着的大水曾毁灭古老世界,……在最后的大火灾中,上帝必在祂怒中发出天上的电光结合地球里面的火,众山岭焚烧如同火炉,并涌出熔岩的洪流,经过各个村落和城市,熔化了的一堆堆岩石由于埋藏在地里之物的隆起而被抛入水中,致使水滚沸送出石岩和泥土,具有巨大的地震和人类生命的大毁灭。”(怀释) 至于为什么主复临的应许迟迟尚未应验,原因在于上帝的恩典和慈悲,祂“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第9节)如果能多一人悔改,宽容些时日又如何?在主看来,千年如一瞬。 但“主的日子”终必来到,信靠这应许的人当追求圣洁与敬虔,“切切仰望上帝的日子来到。” “我们照他的应许,盼望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第13节)阿们!

Continue Reading千年如一瞬:《彼得后书》第3章有感

不可听了教训而又偏离知识的言语:《彼得后书》第2章有感

6102《彼得后书》第2章有感: “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太7:15)这是主耶稣在山边宝训中的话,表明凡承认基督的名、佩戴祂标志的人,并不都是属于祂的。 使徒彼得也警告人防备假教师。他的言辞异常严厉,毫不留情。因为“真道因他们的缘故被毁谤”,他们的动机是“因贪心,要用捏造的言语在你们身上取利。”(第2,3节) “他们的口多显爱情,心却追随财利。他们看你如善于奏乐,声音幽雅之人所唱的雅歌,他们听你的话却不去行。”(结33:31,32) “我们所接受的信仰如果能除去心中的罪恶,洗净心灵的污秽,结出圣洁的果子,我们就知道这是出于上帝的真理了。当我们的生活中显示出慈善,仁爱,怜恤和同情之时,当我们的心中洋溢着行善的喜乐时,当我们高举基督而不是高举自己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的信仰是正确的了。”(《福山宝训》第146页) 智慧的所罗门说:“我儿,不可听了教训而又偏离知识的言语。”(箴19:27) “我们若遵守他的诫命,就晓得是认识祂。人若说我认识祂,却不遵守祂的诫命,便是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约壹2:3-4) 阿们! “人当以训悔和法度为标准。他们所说的,若不与此相符,必不得见晨光。” “每一个有理性的人首要和最高的任务乃是在圣经中查明什么是真理,然后行在光中,并鼓励别人去效法他的榜样。我们应当每天殷勤研究圣经,仔细揣摩其中的每一个思想,以经文对照经文。靠着上帝的帮助,我们必须自己作出结论,因为人人必须在上帝的台前为自己作交代。”(《善恶之争》第598页)

Continue Reading不可听了教训而又偏离知识的言语:《彼得后书》第2章有感

在恩典和知识上长进:《彼得后书》第1章有感

6101《彼得后书》第1章有感: 年老的彼得在写给那些“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的第二封信中指出,在我们的主和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的长进乃是我们一生的事业,是在“信心、德行、知识、节制、忍耐、虔敬、爱弟兄的心和爱众人的心”这八步阶梯上殷勤不停歇地攀登。 在这攀登之旅中,我们当时刻记得,是主“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祂“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第3节)。 彼得说这“并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乃是亲眼见过他的威荣。”(第16节) 三十多年前,他曾亲眼见到耶稣基督在山上“变了形像,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亲耳听到父上帝的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太17:1-5)。 彼得个人的证据虽然如此确切,但先知预言所作的见证却更可靠。 “我们并有先知更确的预言,如同灯照在暗处。你们在这预言上留意,直等到天发亮,晨星在你们心里出现的时候,才是好的。”(第19节) “旧约清楚地显示救主,正如新约一样。从旧约预言发出来的光,把基督的生活和新约的教训照耀得又清楚又美丽。基督所行的神迹乃是祂神性的一种凭据。但是若将旧约的预言与新约的历史对照一下,就可以找到证明基督是世界救主的更有力的凭据。”(《历代愿望》第799页) “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上帝的话来。”(第21节) 在祂的话中包含着“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上帝的性情有分。”(第4节)阿们!

Continue Reading在恩典和知识上长进:《彼得后书》第1章有感

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上帝,因为他顾念你们:《彼得前书》第5章有感

6006《彼得前书》第5章有感: 彼得在信中特别劝勉教会的管理者。他称自己是“作长老的”,是基督生与死的亲历者,他在他们中间的地位是独特的,然而,如他所劝勉他们的,他自己“没有辖制”所托负给他的,而是作了“群羊的榜样”。他确信“到了牧长显现的时候”,必和他们一同“得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第1-4节) 对那些因残酷迫害而软弱忧伤之人,彼得说:“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上帝,因为他顾念你们。”(第7节) 这确实是历代一切基督徒的安慰的泉源;也是现今陷于焦虑、抑郁,在心灵重压下无法解脱之人的救治良方。 因我们实在有一个看不见的大仇敌,就是那在一切逼迫和苦难背后的势力。 因此,“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 “你们要用坚固的信心抵挡他,因为知道你们在世上的众弟兄也是经历这样的苦难。” “那赐诸般恩典的上帝……必要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 在信的最后,彼得交代了他是在哪里写的信,有谁和他在一起,并向收信人和“凡在基督里的人”致以亲切的问候。 他说:“愿平安归与你们凡在基督里的人!”(第14节)阿们!

Continue Reading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上帝,因为他顾念你们:《彼得前书》第5章有感

我知道谁管着明天,我也知谁牵我手:《彼得前书》第4章有感

6005《彼得前书》第4章有感: “亲爱的弟兄啊”,彼得亲切地称呼自己的同工同道,他预见到前面黑暗的日子,就勉励他们去面对严峻考验的时刻。此时,逼迫愈演愈烈,尼禄皇帝疯狂的大屠杀即将来到。 他说,“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感到惊讶,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基督已经忍受了人间的一切苦难,所以“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第13节)那时,“极重无比的荣耀”就使地上一切孤独困苦的时辰显得微不足道了。 并且,“那照上帝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为善”,靠着上帝所赐的恩典尽心竭力地过无可指摘的生活,并把自己和一切后果都交给那“信实的造化之主”。(第19节) 有首歌这样唱道:“有多少未来的事情,我现在不能识透。但我知谁掌管明天,我也知谁牵我手。” “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警醒祷告。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第7-10节)阿们!

Continue Reading我知道谁管着明天,我也知谁牵我手:《彼得前书》第4章有感

时尚易逝,风格永存:《彼得前书》第3章有感

6004《彼得前书》第3章有感: "你们不要以外面的辫头发,戴金饰,穿美衣为妆饰,只要以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妆饰;这在上帝面前是极宝贵的。"(第3-4节) 时髦的穿戴从古至今对女性有着强大的杀伤力,但有位时尚界名人认识到"时尚易逝,风格永存" 。事实上,永恒不变的风格就是内在的人格,是反照基督品格的柔和与优美。 《箴言》"贤妻颂"中说: "艳丽是虚假的,美容是虚浮的;惟敬畏耶和华的妇女必得称赞。"(箴言31:30) 对本章另一处的感慨是: "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第15节)。 彼得提醒我们要准备好随时面对世人评判的目光,接受他们任何方式的询问,甚至是世上最聪明之人的挑战。 我们存着在耶稣基督里的盼望,切心研读并实行上帝的话,孜孜以求明白祂的旨意,在圣灵的感化下,就使我们"常作准备"以言语或行动作出我们的回答。 晚年的彼得对教会众人的劝告是: "总而言之,你们都要同心,彼此体恤,相爱如弟兄,存慈怜谦卑的心。"(第8节)阿们!

Continue Reading时尚易逝,风格永存:《彼得前书》第3章有感

我们的破碎之处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彼得前书》第2章有感

6003《彼得前书》第2章有感: 上接前一章,“蒙了重生”之人,不是静止不变的,生命必要长大。要除去阻碍灵性成长的障碍和毒素——“一切的恶毒、诡诈,并假善、嫉妒,和一切毁谤的话”,渴慕圣经的灵粮,藉着上帝活泼常存的道,每天在基督里成长。 基督是房角石,是我们的根基,也是“跌人的磐石”。祂曾说:“凡掉在那石头上的,必要跌碎。那石头掉在谁的身上,就要把谁砸得稀烂。”(路20:18) 迟早我们都要在这石头上破碎。 在彼得的时代,教会处于罗马帝国的逼迫中。严峻的考验和磨难也是很好的成长机会,使人破碎自我,来学习主的柔和与谦卑。 透过整本圣经,有许多被“破碎”的人,例如摩西、约瑟,例如保罗、彼得,等等。上帝允许患难临到,也为了使祂的儿女成为彰显祂恩典与慈爱的媒介,去照亮别人。 我们的破碎之处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谁能知道有多少人会透过我们的破碎之处看到“至尊的耶和华”?有谁知道我们从黑暗痛苦中走出来的经历不会成为安慰和医治别人的力量呢? 主耶稣完全的破碎和自我牺牲,是我们伟大的榜样。 “他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他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因他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第22-24节)阿们! “你们若因犯罪受责打,能忍耐,有什么可夸的呢?但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上帝看是可喜爱的。” 温柔和谦卑,并不是软弱的特质,通常是立定根基在基督磐石上之人最有力的表显。 钱伯斯(Oswald Chambers)说,我们可以成为别人“破碎的饼和洒出的酒”。 “那藏在基督里面的温柔,可以大大减少我们所遭遇的困难。我们若有主的谦卑,就能不顾日常所遭遇的侮辱、挫折和烦恼;而且,这一切也不再影响我们的精神了。基督徒高尚人格的最大证据,就是自制。人在受羞辱或虐待之时,而不能保持镇静和信赖的态度,就是在剥夺上帝在人身上显示自己完美品格的权利。心地柔和,乃是基督徒得胜的力量,也是他们与天庭有联系的证据。”──怀爱伦著《历代愿望》,第303页。

Continue Reading我们的破碎之处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彼得前书》第2章有感

在苦难中不要失去信心和盼望:《彼得前书》第1章有感

6002 《彼得前书》第1章有感: 使徒彼得的故事是我们喜欢谈论的。他个性豪爽,心直口快,勇敢也急躁,自恃过高,他曾跌到谷底,又靠主重新站起来,在学会舍己和完全依赖上帝之后,他成为一位镇静、沉着、亲切而谦卑的忠心牧者。彼得的见证给我们以鼓励和安慰。 彼得深知试炼、考验、磨难和逼迫的滋味,因此,写信提醒众人,在“火的试炼”中不要失去信心和盼望。 基督对我们,像对彼得一样,说:“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象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路22:31,32)。 “基督决不丢弃祂为之而死的人。我们或许要离开祂而被试探所压倒;基督却决不转离祂用自己性命为赎价所换来的人。如果我们属灵的见识能觉醒起来,我们就可看到人们被苦恼和忧愁所压倒,如同背负千斤重担,随时要在失望之中倒下去。我们也必看到天使迅速飞翔去帮助这些受试探的人,击退那包围他们的邪恶全军,并把他们置于稳固的根基之上。”(《先祖与先知》第175页) “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他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彼前1:3-4节)阿们!

Continue Reading在苦难中不要失去信心和盼望:《彼得前书》第1章有感

坚定的领导意识和温柔的精神相结合:《彼得前书》简介

6001 《彼得前书》简介: 《雅各书》、《彼得前后书》、《约翰一二三书》和《犹大书》,这七卷书被称为“公普书信”,因为不是写给某个教会或个人,而是写给一般教会,写给所有“被召”的人。 作者是使徒彼得。 彼得蒙主呼召担任牧者,乃是在他学会舍己和完全依赖上帝之后。在彼得否认基督之前,基督曾对他说:“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22:32)。这些话说明彼得将来为那些相信真理的人所要从事广大而有效的工作。彼得自己犯罪、受苦和悔改的经验已经给他相当的准备。惟有在他看出自己的软弱之后,他才能体会到一个信徒多么需要依靠基督。在试探的狂风暴雨之下,他已经认明一个人惟有完全不靠自己,而笃信救主,才能步履安祥。于是,在劝勉扶助那些贫乏、疑虑、垂死和流离的人的同时,实现了耶稣对他的愿望──"坚固你的弟兄"。 “由于上帝的引领,彼得终于在罗马结束了他一生的工作。在那里,约在保罗最后被捕的同时,尼禄皇帝下令把彼得也监禁起来了。如此,这两个老成练达的使徒虽然多年在工作上关山远隔,却要在欧西世界的中心都市为基督作他们最后的见证,在那里流出鲜血……”(《使徒行述》第537页)。 彼得在晚年殉道之前,写下了《彼得前书》和《彼得后书》。 “使徒这些话是写给每一世代信徒的,并且对于那些生存在‘万物的结局近了’之时的人有特别的意义。他的劝勉与警告,以及他信心与勇敢的话,是每一个决心保守信仰坚持到底的人所需要的。”(《使徒行述》第518页) “亲爱的弟兄啊,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彼前4:12-13) 他特地为仆人们(彼前2:18)、妻子们(彼前3:1-6)、丈夫们(彼前3:7)、长老们(彼前5:1-4)、青年信徒们(彼前5:5-9)写了训言。 ,许多人为主殉道。彼得被捕后,在他自己的要求下,被倒钉十字架。因他认为与他的夫子、他的主以同一个方式受苦实在是太光荣了,是他不配的。 通篇书信中坚定的领导意识和温柔的精神结合在一起,这两者都因崇高的基督观而圣化了。

Continue Reading坚定的领导意识和温柔的精神相结合:《彼得前书》简介